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解读之林少华的审美与乡愁ldquo [复制链接]

1#

遗憾昨晚没能亲临现场聆听文化盛宴?

没关系~小编早已蓄势待发

带你重温昨晚的精彩时刻!

林少华老师带来了他在散文集《雨夜灯》中的一篇散文《不想回城》(文末附原文哦~)。因为场地人数限制,很多读者未能亲到现场,小编为你准备了林少华老师朗读的视频片段,请查收~

分享时刻一、

“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是因果关系”

读书分享会伊始,林少华老师为大家朗读书目《雨夜灯》中的散文《不想回城》由此引入此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读罢,林老师结合朗读内容分享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的看法。

林老师认为,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是因果关系。农耕民族依赖土地,传统文化是从乡下、农村、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传统文化的依据和载体即为乡村。此外,林老师指出了当今社会正在失去传统文化,正在失去乡愁、乡情、乡思的载体。如今,不少地方建设所谓美丽的新农村,固然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品质,但从美学角度来看,集约化的建筑和平整的水泥地面大煞风景。

林老师指出,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如何得以两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现实又深刻的问题。对此,国家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使我们不必担心下一代去哪里寻找“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风景,去哪里欣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使现代人的乡土情怀有所寄托,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

“搞翻译不仅需要语言功力,更需要语感(sense)”

主持人首先询问林少华老师,在翻译实践中,该如何突破做翻译的瓶颈——有限的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林少华老师认为,翻译本质上属于母语的特殊写作,是将审美意象换一种符号表达出来,这涉及到母语水平和外语水平。翻译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力,更需要文学悟性——语感(sense)。

林老师指出,我们应该承认天赋的存在,像音乐家天生对音乐敏感,画家天生对色彩、线条敏感,而文学家天生就应该对语言比较敏感。语感形成则需要日积月累的大量的文本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这里的阅读量指的不仅仅是中文,中国经典文学的阅读量,还有外语原著的阅读量。文学不像数学,文学很难凭小聪明、凭灵机一动就有成果。

林老师告诉听众,他阅读广泛,尤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