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晓青
花痴一枚,热衷于:
用眼发现自然中的情趣,
用笔记录自然中的变化,
用心感受自然中的美好。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每年的夏季,能冒高温战酷暑开放的花儿不多,入目最多的就要属随处可见的蜀葵花啦!似乎有些艳俗的花朵一点都不惧娇阳,肆意地绽放。
蜀葵在中国已有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是中国本土命名最早、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因原产于四川等西南地区,故名曰“蜀葵”,因适应性强且皮贱,栽培地域非常广泛,故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昵称,因其身形高大花开火红又名“一丈红”;因其在麦收季节开放又名“大麦熟”,“端午花”、“熟季花”、“麻杆花”、“秫秸花”都生动的描绘季节特性和勾勒出它的形象特征,我老家叫“暑气花”,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
蜀葵,花大色艳,为锦葵科蜀葵属二年生草本植物,随随便便就能窜到2、3米高,又耐旱又皮实,一年栽种后就不用管它了,年年花开大有蔓延之势,茎杆直立挺拔,“向日层层拆,深红间浅红”花朵自下而上次弟开放,边开花边结果,常见有单瓣或重瓣之分,颜色有红、紫、白、黄及黑紫各色,花期贯穿整个盛夏,感觉“无此花,不夏天”,再看看粗糙的掌状叶片和毛茸茸的茎杆,顿时感觉空气更加扎扎啦啦的燥热啦!
腋生的花朵,或单朵或成簇聚在主茎上,花瓣倒是轻灵,褶皱如绢,形似折扇。
小的时候常将花瓣扯下来,将下部有长髯毛的地方小心撕开,趁它具有的粘性贴在耳垂眉心,小心翼翼的蹦跳,欢愉了童年的盛夏。锦葵科特有的单体雄蕊柱光滑粗大,成熟的雄蕊花粉散开后酷似个刚刚出锅的炸鸡腿,焦黄酥脆的感觉,花粉被蚂蚁蜜蜂弄得花瓣儿上到处都是,雌蕊从雄蕊柱中穿出,柱头像绽放的礼花,丝丝缕缕向后翻卷。
小苞片杯状,基部合生顶端常分成7--8裂片,萼片钟状,五齿裂,裂片三角形。
随着花朵的由盛至衰,五片裂片由小到大,由软至硬,慢慢合拢将棋子似的果实包裹得严严实实,一个个绿色的“五褶包子”就依次错落在主茎上。
“包子”内的嫩种子洁白如玉,分果爿一片紧挨一片抱柱而坐,待到种子成熟时,绿色的“小包子”就炸开变成了裂开口露着馅儿的土棕色的“烧麦”,分果爿干燥后彼此分离,薄如蝉翼的翅膜夹着黑色的种子,时刻准备着随风飞扬。
蜀葵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已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不仅是“十二花令”七月的当家花主,也是端午时节不可缺少的“端午花”,而且蜀葵还是“丝路之路”的见证者。
自8世纪起,蜀葵穿越千年、绵延万里的古老丝路,通过北方、南方和海上三条丝绸之路,被商旅带到朝鲜、日本、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欧洲后,美丽的蜀葵凭借着耐高温忍苦寒的品性和超长的花期,在异域它乡扎根盛放,它比中国的菊花、牡丹、芍药、茶花、月季、杜鹃、木兰、珙桐等花卉传入西方的时间早近两三个世纪。
众多的西方绘画中都能见到蜀葵挺拔的身影,它色彩斑斓的花朵曾出现在丢勒、提香、塞尚、莫奈、梵高……这些著名画家们的笔下,明代成化十年(公元年),一位日本使者在中国见到盛开的蜀葵不禁不赋诗一首,对蜀葵的形态特征作了细致形象的比拟:“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住,尚留一半与人看。”
蜀葵不仅可观花而且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替麻用。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蜀葵花就这样蓬蓬勃勃的开满了整个夏天。
完
编辑
西遇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