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烟火
牛英莲
六月盛夏,我们走过北路的村庄。一眼望去,罗平的十万大山,绿意浩荡。富乐、马街、阿岗,一个个美丽的村庄,散落在一座座山上,林木葱绿,庄稼茂盛,青山绿水间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爱上法本
出城往北,我们一路驶向富乐,车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间穿行。因外婆家在富乐,对去富乐的路很熟悉,以前从罗平到富乐,只有一趟客车,要坐四个多小时,记得有一次去看外公,路上颠簸得厉害,妈妈半路晕车下车了,我只能一个人去。现在路面好了,到富乐只要两个多小时。我们在富乐镇上吃过饭,就去了法本村委会,法本村委会所在地是口子头村,一眼望去,大部分人家盖起了楼房或者平房,大多房屋是白墙青瓦,平坦的水泥村道干干净净,连接着家家户户,一些人家房前屋后栽了花或果树,给人一种富足而又美好的感觉。在村委会的办公室,我们坐了一会,和村委会干部聊起了村里的变化。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又说到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在叙说中展开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画卷。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念海友说:“以前种点什么愁卖,有点甚至烂在地里,白辛苦一场。现在只要你能种出来,收购魔芋、生姜的车就开到地边,帮你捡,帮你扛,到称上一称,就可以拿到钱。”我不由想起一个朋友说的劳动场景:“现在到地里干活不用准备晌午,会有人开着面包车到地边卖凉粉、卖包子、卖水果”,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在挥汗如雨的劳作后,坐下树荫下吃凉粉,吃包子的场景,有种酣畅淋漓之感。这种劳作的美好,让我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苦的成分少了些,快乐的成分多了些。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地里,都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下雨天往往是“泥巴腿”,那时的晌午也很简单。因为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情,必然用心感知它的每一点变化。走近土地,会产生一种宁静踏实的感觉。过去山遥路远,现在只是朝夕之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惊奇。从村委会出来,我们到村子里转一转,村委会的念哥很自豪向我们介绍,法本的养殖业很红火,羊肉也很出名。有四十多户养殖户,有吴升畜牧专业合作社、高升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养羊的炭山黄山羊养殖场、中蜂养殖合作社、兴兴养猪场等。村集体还有个“发欣林场”,是这个村委会的“小银行”,有亩,一年收益几万块。这让我感到惊讶,真是今非昔比。我的公公在乡村教书三十年,常会跟我们说村里的“奇葩事”。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富乐镇河外村委会尼白村的老李,一家人住一间屋子,养的猪的就睡在门后,这头猪被驯养成“乖乖猪”,每天除了赶到外面去拉屎,其余时间都是乖乖睡着,不在家里走动,一头小猪就这样养成了大猪。
脱贫攻坚以来,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掀起种养殖热潮,你养牛,我养羊,你种魔芋,我栽花椒,新房子,新车子,在争先致富的热流里,群众奔小康的步子越迈越有劲。正如村里人说的,要抓紧着,有这样的政策还不富,又不是憨掉了。“*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没经历过农村的贫穷,而谈农村的美好是浅薄的。今天的美好,得来不易。眼前的乡村焕然一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建了垃圾焚烧场和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爱护村子像爱护家一样”,生活得幸福,踏实。是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自于具体的衣食住行。后来我们又去了牛古村,很特别的名字。在去牛古村的路上,看到一片接一片的树林,很少看到地,同行的念哥说:“这里土地多呢!因为树多,地躲着了。”我选择去牛古村,是听说这个有户人家的村子很有烟火味。这个村庄有个妇女叫冯连波,今年44岁,喜欢这个村庄,也是因为她。她年入了*,她说:“入*是为了让群众相信你,做好工作。”她在村里办了幼儿园,她说以前在村委会当妇女主任时去罗平开会,看到城里的小孩上幼儿园,而村里的小孩只能在村子里、山里乱跑,就想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办幼儿园不是为了钱。为了教好49个孩子,她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通过百度搜游戏、简笔画、舞蹈,从各种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刚开始村里有些孩子送不来,现在孩子们很爱来。每天四点多,各片区的值日家长带着一群孩子回家的画面成了这个小村的一道风景。这个村子有个舞蹈队,发起人就是冯连波,她自己出钱买了音响,下载视频自己学习,学会了再带着村里的妇女一起跳,现在舞蹈队有28人,以前干完一天的话,家家只会坐着瞧电视,夫妻间吵架斗嘴的还多,现在吵架的少了。她们去别的村子吃酒做客就教其他村子的同伴跳,你传我,我传你,传递着妇女们的新风采。春节前夕,冯连波和舞蹈队员们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演讲比赛,因为疫情,没有举办得成,但听了她们的计划,觉得很赞。村里的舞友凑钱布置舞台,发动村里的公务员、大学生、创业人员参加,针对初高中学生的叛逆、如何共创美好生活,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妈妈想对你说的心里话》《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好书一定是个好出路》等为题组织演讲。在脱贫攻坚中,这群妇女兵也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参与解释政策,走到哪都说脱贫攻坚和科技务农的好处,这样村里的群众工作就很好做,冯连波说:“以前没人告诉你怎么做,哪些人家适合打工,哪些人应该在家耕种,现在有人帮着引路。”最让我惊奇的是,村里还有了小街子,赶星期二,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卖小杂货的,冯连波就对他说,你约点人一起来么,她去赶街,就跟街上的小贩说:“星期二到牛古村去卖啦。”就这样慢慢拉起了一条两百米的街,卖衣服、蔬菜、副食品的都有,甚至有卖猪卖鸡的。以前买包洗衣粉都要跑一趟街子,来回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很辛苦。现在想吃什么,需要什么出门就可以买。她们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柴米油盐的俗世烟火是这般美好,这个美丽而又快乐的地方,让人难忘。
醉在桃花源
听说去马街,心里有些期待。工作后曾在马街教书,每次去学校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对马街的印象,经时光筛捡过后,就只有那些路,似乎印在心里。在我的认知里,有些村庄是通不了公路的,从下往上看,那些村落像是在山顶,从上往下看,那些村落又是在山腰。现在公路都村村通了,自来水到了家门口,山上的树林更茂密了,乡村的样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到了马街,我们没在镇上停留,直接去了鲁基村委会,因为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看那里的彝绣,那里有一个哈租彝家民族服饰刺绣专业合作社。一路说说笑笑,就到了目的地,车开进了一个宽敞的院子,一下车就看到一个穿着彝族服装,有点微胖的中年妇女笑着站在门口,几句寒暄,我们就进去看彝族服饰和刺绣品,这些绣品色彩丰富,纹样繁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你必须仔细看,才能分清彝族男装女装的样式,男女装都是黑、白、青、蓝色右襟上衣、长裤。男装在领口、袖子和衣角边绣着各种纹样,有的是火苗。女子服饰较复杂一些,前系围裙,后有后摆,还有一条“中裤脚”长裤,在袖子、领口、裤腿上绣有精美的花边,头上戴以银泡、绒线做花的头饰。除了服饰,还有门帘、腰带、围裙,以粉色、红色为主,很鲜艳,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
我们几个女的见到好看的衣服,自然免不了要穿着拍照,各自挑选了喜欢的衣服穿戴好了后,我们就开始拍照,拍抖音。欣赏绣品、拿着绣花针、走在院子里,各种摆拍,拍完后,我们坐下来跟负责合作社经营的杨聪粉聊天。杨聪粉说:“我从小爱好彝绣,八九岁开始学绣花,16岁时就会用缝纫机。四年前,我就想将传统彝族服饰传承下去,用家里一台结婚时就买的老旧的缝纫机,有订货就加工,周边彝族村寨都会来订货。后来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村里的彝族同伴帮忙,让她们也挣点零花钱。”这个合作社有9户贫困户参与,一些妇女在家带娃,就从她这里拿布拿线回家,利用闲散时间做,这样的人家共有五六十家,一年下来有五六千的收入,技术好一点的一年有七八千块的收入。目前已有50多名妇女定期不定期来合作社领取订单任务,生意越做越好。聊了合作社的经营情况,我们就坐在门口,听杨聪粉和他丈夫唱山歌。他们先唱了《彝家敬酒歌》,很好听的曲调。我说有没有歌唱你们好生活的,来一个?想不到杨大姐张口就唱:“这些年,真爽快,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吃的穿的样样有,小伙子,小姑娘,跳起来……”接着又唱了年轻人喜欢的情歌,我觉得其中的一首很有意思:“大田栽秧丘对丘,郎一丘来妹一丘,难盼老天下大雨,冲掉田埂做一丘。”唱完山歌杨聪粉说起了山花节的盛况,说今年举办第三届了,邀请我们明年山花节去玩,等牛头山上开满了杜鹃花,周边村子的彝族群众都会到牛头山集会,对山歌,会朋友,以花为媒开展山花会活动。年村上利用村后一个山头的一块空地,建了一个彝家花园,把一年一度的山花会固定在这里了。除了欣赏彝绣,我们还惦记着哈租这个小村,这个37户彝族人家的小村庄,和我想象的有些差距。在进哈祖村路边的地里,新绿的玉米苗刚刚盖过地,一墒墒烤烟长势喜人,一些地里种了魔芋,能看出之前地里种了苕子。走在村子里,时不时看到核桃树,梨树,一些人家门口停着面包车、轿车、三轮车,新盖的房屋较多,有的一两层,有的三四层,设计温馨美观。转过村头的时候,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笑呵呵地骑着一匹白马,赶着一群羊上山。走的时候,杨大姐说:“这里民风淳朴,很好客,每年6月24日,村子里会摆长桌宴,吃羊肉,喝酒,你们到时要带着家人来玩呀!”从哈租村出来,我们去往柏松地,那是在镇上工作的孙大哥的果园,沿着山路往上爬,一路都是土路,土路的中间是光滑的,土路旁长着青草,小花,还有黑刺梅和白刺梅,现在走的土路越来越少,也就越怀念小时候走过的土路。一路上,会看到赶着牛羊上山的人,车到山顶的时候,突然坏了,我们立马下车,跑到山顶用手机拍照,不远的的天边,有我喜欢的蓝,一个老人坐在一个小山坡顶上,放他的牛和羊。我们欢奔在路上,摘黑刺梅,听松林间的蝉鸣,听羊儿咩咩,听牛铃铛的轻响,走过山顶,像走在世俗之外。
路途上的每一份遇见,都是初见,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到了孙大哥的果园,看到一山红红的桃子,黄黄的李子。孙大哥的嫂子已经在屋旁的石头边烧了一窝洋芋,多少年了,没到过山上烧洋芋了。他们把洋芋拾到撮箕里,来回滚动几下,烧糊的黑皮就掉了一些,就露出了米黄色,把剥好的洋芋抹上孙大哥的嫂子自制的面酱,又辣又香,我一口气吃了三个,吃完洋芋,立马又吃桃子,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桃子特别甜,加之我很喜欢桃子。在吃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看到从外面抬了一口大锅进来,一看是鸡肉稀饭,又吃了一大碗。吃饱喝足后,就去山上摘水果,有桃子、李子、杨梅、梨,这个果园跟其他的不一样,大多果园的果树是一棵挨一棵,连成一片,这里的果树自然的分散在山上,这里一棵,那里一棵,像走在山上,突然一棵挂满桃子的树就出现在你面前,那种感觉很新奇。不知为何,看到树上的桃子,我就想去摘,很利落地就爬上树,想不到自己还会爬树,只是小时候偶尔爬过。在树上摘桃子的时候很兴奋,我摘一个,就扔给站在树下的绿秀,越摘越有兴趣。摘了一袋桃子,我们又开始摘李子,满树的李子黄黄的,有的树很矮,站在地上就可以摘到,有时随手摘上一个,直接塞进嘴里,吃出阳光和山风的味道。我总是选择稍高一点的树,爬到上面去摘,还总是挑最大的摘,摘一些又换另一棵树,其实每个李子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太多了,就想把每棵树上最好的都摘到。这些李子饱满圆润,玲珑剔透,熟透的已经没有酸味了。树下有一些落了的李子、桃子,当时就想,如是小时候,我就蹲在树下捡桃子了,不浪费一个,那时水果很稀罕,现在大多人家会栽几棵果树,没有的也不缺买水果的钱了。待晚霞漫天,我们踏上归途。过了一天世外桃源般生活,心思湛然。车行在黄昏的路上,一团团云挨在山头,山与天空的距离变得很近,村庄的灯亮起来了,一切都如梦般甘甜美好。
阿岗印记
在罗平,除了老厂,我去得较多的地方就是阿岗了。每一次去,都被阿岗的云震撼到,在那一碧如洗的长空里,一座一座的云,一朵一朵的云,一缕一缕的云,流动着,变幻着,多美啊。我一直觉得只有在阿岗这块土地上才有这么美的云,那种让人心生向往的辽阔高远,消融着一路的颠簸和迷茫。
阿岗镇位于罗平县城西侧,地处罗平、师宗、陆良、麒麟三县一区交界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阿岗的集贸市场异常繁荣。比如法郎,提起法郎那个地方,人们会立马想到烧洋芋,法郎公路沿线的人家,隔几米就是一个卖烧洋芋的小摊子,一张小桌子,几种原汁原味的蘸料,成就了多少人口中的美味和无法抹去的美好回忆。那些开往曲靖的车辆,到发郎总要停一停,让车上的旅客下车,吃够这里的洋芋再走,司机则抱着一只水烟筒,在旁边坐着,不慌不忙地吸着水烟。以前我在马街大雨本小学教书,星期五放学后,几个老师会找一辆面包车回罗平,到法郎总会买洋芋,把洋芋用小刀从中间切开,放上蘸料,装在小塑料袋里,到车上边聊边吃,记得那时吃完洋芋,我们总会说“到罗平就要吃肉”。过了法郎,就到阿岗红梁子了。我们先去了岗德村委会,村委会的干部介绍说:“我们这里的住房问题全部解决了。”到大岗德村子里转转,楼房林立,如果只看房子,就像身在城市,农村不再是农村了。有房可居,生活安暖,便是幸福。岗德村委会的毕书记还跟我们描绘了岗德的农贸市场和牲畜市场的繁荣和热闹。
刚到大岗德集贸市场入口,就闻到榨菜籽油的味道,向街道边一看,有一家纯天然菜籽榨油坊。大岗德新建的集贸市场宽敞整洁,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的情况。阿岗出了洋芋非常有名之外,还有阿岗的羊汤锅和荞粑粑。据同行的人讲,在大岗德集贸市场还未建好之前,卖羊汤锅的地方是堆满猪粪的一个地方,那时的人们一边闻着臭气熏天的猪粪,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羊汤锅,这种情景,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大岗德市场,建在美丽的雷山公园脚下,占地多亩,每到赶集日,卖衣服的、卖吃的、卖牛马牲口、卖土特产的应有尽有。据说这里有位居云南省第二的大牲口交易市场。
我对这个新建的大岗德市场,印象最深的是美食广场,美食广场很宽阔,在广场两侧,有两排很长的房子,一排房子里卖的是羊汤锅,并且有羊汤锅卖的地方,都有荞粑粑。这里的荞粑粑味道非常正宗,纯粹,能吃出荞特有的味道,不像我们平时在城里吃的,添加了太多甜味剂等物,失去了它的本味。而且这里的吃法也很特别,就是泡在鲜美的羊汤里吃。作为几乎快要绝迹,已经很少有人种植的荞,却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下来,实在是让人为之动容。荞,其实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食品,小时候我们老家也会种荞,记忆中,奶奶总是会做荞粑粑,把荞面和成会流动的浆糊,倒入锅里,转动小锅,让浆糊在锅里流淌均匀,一面煎好,翻过来煎另一面,两面煎熟即可。
另一排房子是卖炒菜的,赶集的人喜欢在市场上现割一块肉,提到这些小馆子里,让老板家帮忙炒熟,再打上一碗黄生生的包谷饭,那味道,太鲜美了,让人味蕾大开。每逢赶集日,这些小馆子里就客来客往,热闹异常,当然一个星期也就这么一天的盛会,所以热闹是必须的,过了赶集日,就是六天禁闭日,两排房子里的小馆子都关门闭户,直到下一个赶集日,阿岗的美食广场就这样七日一轮回,且轮回不止。
大岗德市场旁边,是许许多多漂亮的新居,这些新居里,除了人们的自建房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贫困户的搬迁房,我们一行人去看了贫困户的搬迁房,家家门前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紧邻房子的花坛里种了许许多多漂亮的花,美人蕉、芙蓉花、蜀葵、一串红、天竺葵等竞相开放,那里的人们似乎特别喜欢用花装点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围墙上,还是院落里,都摆满了花,被这花装点了的家园,自是无比美丽。在路边还能看到葱、蒜、小白菜,一块地就能种出几种菜。这些贫困户的房子,都属于异地搬迁项目,每户83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经过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家的,就瞟眼一望,家里收拾得整洁、干净。让人觉得,它们的主人是那样勤劳,那样爱生活。
大岗德村委会主任指着一所高大敞亮的房子跟我们说,那里住着三个哑巴,一个瞎子,神经不正常者两个,不太正常的一个,这些有严重缺陷的人,享受着国家的兜底保障政策,衣食无忧,而且平时也常有领导干部来慰问,时常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给予解决,使这些有严重残疾的人在这里也生活得很好,我们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静静地看着这些人居住房子,打消了进去看一看的念头,心里很是欣慰。走着走着,我们一行人就到了雷山公园,站在公园的亭子里,整个大岗德一览无遗,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楼房,连成一片新城,夏日的雨后,远山含黛,云聚如峰,一切更加美好。走过村庄,识得乡村烟火,有太多欣喜和感动。“脱贫,这宏大誓愿,是人类历史上温暖的一页!”有幸参与,有幸见证。愿天空之下,贫穷不再,幸福永驻!
图片:李宝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