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白斑复色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1577.html4-1期自然之美(一)
统编教科书阅读拓展四上一单元
轰鸣疾驰的汽车,高耸入云的危楼,生活在便捷的现代化之中的我们,是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本来的样子?投身入自然之中吧,相信你一定会感慨于大自然*斧神工、神奇造化!
天下第一潮(节选)
贺寿光
我相信,天地万物都有呼吸。
风,是天地的呼吸。
潮,是江河的呼吸。
呼吸的形式不尽相同,温柔的,细如游丝;刚烈的,暴似雷霆;兼而有之的,亦柔亦刚,刚柔相济。这便是起伏,起伏是呼吸的真谛。
你看那钱塘江,本来依偎著美丽妖娆的西子湖,水波不兴,温柔无比。谁知它此刻只是屏住了呼吸,收敛了狂放。平静之中正孕育著暴发。
“丝沙沙沙……”先似漫天细雨飘落声,眺远东南江面,横扯起一道银白的丝线,那是初潮正在形成。
“轰隆隆隆……”犹闻天际传来不息的沉雷,再看那条丝线,已经变成一道白色的长虹,横卧江面,直向前方推进。
“吭昂昂昂……”继而又似万千神牛一齐响起粗重的鼻息,此时的长虹,忽然化著江中蛟龙,昂首摆尾,驾著滚滚波涛,气压群山,奋然跃动而来。
“嘿哈哈哈……”鼻息声又化著万千将士的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横扫千军如卷席!”
“哗啦啦啦……”千军万马的大阵,冲到你面前,终於衍化成了三米多高的一道水墙,直向你倾压过来,一时不免会令人胆战心惊!
“咔咣咣咣……”水墙又成了雪山崩坍,如同无数列火车把横亘的雪山摧毁打翻,雪浪腾烟,形成巨大的瀑布,劈头盖脸呼啸而下……
这就是钱塘江潮!
这就是天下第一潮!
读完《天下第一潮》一文,我们是否已经想起了课本中的那篇《观潮》呢?两篇文章描绘的钱塘江大潮都是那么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但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观潮》围绕着“天下奇观”一词展开描写,更注重视觉上的冲击。而《天下第一潮》则抓住了“呼吸”一词,运用大量拟声词来体现出潮水的“呼吸”。拟声词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潮水的不同阶段,也呼应了前文中“起伏是呼吸的真谛”一句。文章对潮水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听觉上,丝线化为长虹,长虹化为蛟龙,蛟龙化为千军万马,当潮水尚远时,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奔腾的气势,而当潮水冲到面前,无需华丽的辞藻,潮水巨大的压迫力随着一句简单的白描——“三米多高的一道水墙”凸显了出来,怪不得作者已“胆战心惊”!
密西西比河风光
夏多布里昂
密西西比河岸风光旖旎。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以上是西岸的情景。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茁壮生长;它们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在树下交错,在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伸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桠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可是,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动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
这篇文章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壮美风景。在阅读时,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重点描写了东岸的魅力与生气。作者笔下描绘的景物众多,却没有一点杂乱之感。写植物,先写整体,“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再自下而上写局部,我们的目光随着作者的描绘由树下,到树枝,到顶梢,虽然物种不同,颜色不同,芬芳不同,但植物的交错蔓延不正是自然的表现吗?它不同于人为的塑造,规则又整齐。这些恣意生长的植物正是“旖旎”的体现之一。
“旖旎”的另一个体现,是那些活跃于丛莽之中的动物们,醉醺醺的小熊、嬉戏的黑松鼠、踟蹰的弗吉尼亚鸽……精准的动作、神态描写为这片丛林增添了一份活力,一份生机。
这份活力与生机在后文中展现得更加强烈——作者称之为“骚动和聒噪”,动物声、流水声、风吹的声音……它们融为一体,它们“汇成合唱”。这种自然和谐之美更是作者笔下的“旖旎”。
云南看云(节选)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论色彩丰富,青岛海面的云应当首屈一指。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展开一张张图案新奇的锦毯。有时素净纯洁,天空只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煽起人狂想和梦想,海市蜃楼即在这种天空下显现。海市蜃楼虽并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住的美梦里,不是毫无道理的。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作者笔下,云南之云的形状、颜色,有一种独特之美。但是,作者不仅仅只从这两方面去写云,还提到了一点——云的风度。云的“风度”是什么?云为什么有“风度”?相信你的脑海中也浮现出这些问题。本文写于抗战时期,实际上,写云的风度,正是写人的风度,本篇只节选了《云南看云》的前部分,在后部分中是怎样描写“风度”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
汹涌的钱塘江大潮,旖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黑而秀丽的云南之云……在作家们笔下,自然风光如此之美。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相信你也能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然之美!
本期撰稿人:杨晓彤
八里台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中国的语言文字,喜欢诗词,也喜欢朗诵——少年心事当拿云。
本期朗读者:吴洪凯
小站三小语文教师。喜欢朗诵、配音,喜欢为学生们讲故事。
栏目负责人:清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