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志军我的人世间四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owuzhiliao/36649.html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岁月悠悠(四)

常志军

接上文:我的《人世间》(一)(二)(三)

作者上学时留影

三年高中生活是艰苦的,学习的艰难、心理的压力非比寻常,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当时的升学率低得可怜,全校每年考生大几百,能考上的只有个位数,年份好一点的二十几三十撑破天,可以用凤毛鳞角来形容。生活上忍饥挨饿,常常一星期洗不上一次脸,冬天的棉袄是母亲自已纺花织的粗布染色絮上棉花,穿一冬天,到第二年春天,裤脚就烂成白毛女了,身上补丁纳补丁,一年四季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每双都能穿成凉鞋,脚趾露外,这些都不算什么,念书孩子没什么。有次村里邻居在街上碰见我,没和我打招呼怕我难堪,回村在人多的场合给母亲说见我了,篷头垢面,破衣烂衫像个叫花子,为此母亲好一阵难过且流了不少眼泪。

然而,考上大学的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村里上高中我是第一个,上大学也是第一个。也难怪当时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之前没见过通过念书改换门庭的,村里没有,三村五里也鲜见,整天守着生产队,一年四季,没头没尾的,除了当个兵啥的很难出去见个世面,一辈子在村里到老死,在村里一辈子到老死,不是个例,就我上学那个年代,村里有活到老没到过县城的。光靠广播、报纸宣传,没见着实的,想象力还是欠丰富。有些好人家,爹娘有点能耐养的女儿能嫁到祁县太谷,人们羡慕得不得了。而事实是最好的证明,自我之后,村里三三两两的开始上高中,考大学,村里几乎年年都出几个大学生,到如今也数目相当可观了,在周围村庄算是靠前的了,现在在本县域当正式教师的都两位数了,至于通过高考到其他省市、其他行业的人大有人在。我不居功,但总是开了个好头。

比起上高中来,大学要幸福得太多,尽管八十年代初物质也还相当贫乏,首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提升了,学习压力也小多了,生活质量也提老高了。之前鲜见的、有些是从未见过的葱头、青椒炒肉片、鸡蛋西红柿卤、油条鸡蛋汤都能当饭吃饱了,上学时用姐姐出嫁时仅有的一块涤确良和一块涤卡布给我做了一件夹克衫、一条裤子,也算衣着光鲜、像模像样了。

大学生活可以用浪漫来形容。记得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坐个马扎听着平生从未听过的音响,《军港之夜》伴着秋风送入耳鼓令人如醉如痴,操场四周垂柳依依,天是那么的蓝,风是那么的柔,阳光是那样的灿烂,就连空气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连做梦都能笑醒,所有的感觉云里雾里。

尽管当时人们观念还相当保守,但毕竟在城市又是年轻时尚的大学生,课业负担比起高中来轻松了不少,尽管八十年代的大学非常严谨正规,寒假也是到了年底腊月二十几才放假,正月十七开学,暑假七月中旬到九月一号,平时基本没假期。但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校有文学社、书画社、乐队等各种团体,按时活动,雷打不动,不像高中,即使现在这样那样的团体也因课业负担、升学压力而挤压得有名无实,大学里是实打实的,总之只要你有才不愁没有用武之地,可叹的是从山沟里出去的学生除了文化课程外一无是处。周末弄个春游秋游唱歌跳舞什么的,全班同学集体乘车说说笑笑去爬山、去划船、去野餐。

大学管食宿,费用全免,为家里减轻了负担,第一个寒假回家,自己用节省下来的钱又买了一身时尚新衣服,还购置全了过年的鞭炮、焰火,花生、饼干、孩子玩具等等,以一个全新的大学生面貌展现在乡亲们面前。假期回家,所有人对自己都是“另眼相看”了,成了众人羡慕的城市人,乡邻们打招呼寒暄都尽量找与念书有关的话题,家里的一些脏活累活也舍不得让我伸手。

多念点书就是不一样。就连看孩子,孩子都喜欢跟你玩,假期的每一天都是领着侄儿玩,一天不落,当时侄儿四五岁,没到学龄,看孩子的方式也与众不同,教孩子画画、认字,讲故事,念儿歌,哪怕看个鸡,猪、牛,有意无意间顺带着培养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地问他一些的问题以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孩子也喜欢腻着我,每次我开学离家的时刻都是难舍难分的时刻,全家人高高兴兴送出村外,从出家门母亲就教侄儿:咱们不哭啊,高高兴兴送你三伯(西乡叔伯同义)去念书啊,然而每到分开时,侄儿都总是哇哇大哭,以至于到校好几天,村头送别的一幕定格脑海。

每次假期都要从图书馆借尽可能多的课外书,从那时开启了阅读习惯,四大名著、《第二次握手》、《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等等都是那时读的,甚至于借到《候宝林相声集》,在家期间,母亲只要看见我手里捧着书便不再打搅我,不论什么书,在她看来书没好坏之分,高中之前还不是明显,上大学后犹为突出,也许在母亲心里我是靠书吃饭的,不看书像不吃饭会饿。

大二期间曾因病请过一段时间假在家休养,在我睡着的时候母亲默默地注视着我暗暗流泪,为我的病担心。二哥毕业回村做了赤脚医生,在村保健站。我生病期间,二哥负责打针抓药,妹妹负责煎药,嫁在本村的姐隔三差五蒸好馍给我送上来,一家人齐心协力,本来医生说几个月才能好的病,由于担心学业,一个月后去复查所有指标全部正常。原来说的休学也因耽误不多而正常完成学业,按时毕业。

良心话说,念书时最幸福的,读大学尤其是,读大学要是能挣钱养家,我愿意一辈子读大学。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能顺遂人愿的事,记得入学报到大哥送我时带我到他战友家,他战友给我说:好好读书,人的一生这样的机会难得,也许走出校门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话出自一个一天学校门都没进过的人,而事实确实如此,一九八四年毕业,八年后参加成人高考到省教育学院时,光考试报名所经历的艰难让我一次次回想当年那个一天校门也没进过的人的告诫。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常志军,武乡县涌泉乡常家垴村人,武乡中学化学教师,武乡作家协会会员,喜欢将闲暇交于文字。

主编:采禾

小编:君钰

蜀葵花开

记录故园之美助力家乡之兴

投稿邮箱:mlmlwxy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